【1172 针对华皇】-《甲午崛起》
第(2/3)页
当时的大清王朝有什么反应呢?
没反应!大清自己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在西方列强夹缝中生存,他哪有那个精力管朝鲜。
当时一部分朝鲜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变化,他们也认为朝鲜急需一场变革,这次打开国门是个契机,所以这些人是比较亲日的,主张与日本合作。
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,他们认为即使改革还是要在天朝上国的庇护下才行,而不是倒向日本。
如果说那时候朝鲜人还有分歧的话,1894年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彻底化解掉了这种分歧。
朝鲜人才恍然大悟,原来天朝上国不行了,现在的亚洲老大是日本!
甲午中日战争之后,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。
李鸿章一个70多岁的老头子却成了清朝统治者的替死鬼,在马关还挨了一枪,差点死掉。
连伊藤博文这个对手也无不同情地说:“如果你是我,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;如果我是你,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。”
近代日本的崛起,首推的功臣便是伊藤博文,这个人文韬武略,很有战略眼光。
如果二战时日本有这样的人物的话,说不定,世界历史将会改写。
即便是因为华国的猛然崛起,现在又打到了日本的本土九州岛,但是伊藤博文并没有慌了阵脚,仍然保持了一个厉害的政治家的本色,在负责压抑的局势下,仍然在寻求日本崛起的通路。
伊藤博文这次来欧洲的主要活动对象便是英国和法国,华皇虽然在寻求帮着他说话的国家,但是最终,也还是绕不开这两个国家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