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三章 无调性分析!-《旧日音乐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似乎在隐喻“道途”或是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“四个音组,各含三音,又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,比如「0,1,4」,比如「7,10,11」,它们会作为‘种子’,衍生出更多四音、五音的‘子集’!这些‘子集’遍布各乐器声部,相互呼应,形成了一个极度精炼、高度自洽的微型世界!”

    教室里的混乱空气逐渐走向了一种有序的凝固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,到这里有些‘人’会认为,这套的理论过于‘锋利’,抛弃了过往那些有调性的作品!”

    “但是,错,一切依然适用!”

    之前范宁那首“就地取材”的《第七交响曲》第三乐章,本来不知何时已暂停,现在又忽然,恢复了声响。

    一副充斥着鬼魂与昨日世界的画面,自此又从中段继续铺展开来!

    范宁所即兴构造的“影子”主题、“哀叹”主题、“华尔兹”主题和“乡村”主题.种种素材夸张地变形、又自然地混合,高音木管的尖叫般的音色,低音提琴的阴沉咆哮,定音鼓不祥的滚奏——所有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音响的噩梦!

    “比如.继续剖析剖析你们自己。”范宁目光从左到右缓缓扫过。

    “临时写的谐谑曲,刚才的申克分析法已将我的创作意图直接都告诉你们了。现在,我将继续展示音级集合理论的有效性,为诸位照亮那些在调性边缘蠕动的、幽灵般的音响细节!”

    范宁指向黑板滚动的谱例:“这个持续出现的D音,可以暂时忽略,它是调性的‘遗迹’。但那些附着在其上的不协和音响,比如中提琴和巴松管那个尖锐的、撞击性的和弦”

    它的音高被范宁迅速写出:F,升A, C,升G。

    “换算成数字,按音程向量排序,找‘基本型’,集合分类为(4-18)!”

    “现在,注意这个4-18,”范宁的声音充满了对知识恐惧又喜悦的发掘意味,“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过客,在圆号与小提琴对话的这里,这个幽灵就再次现身,只是换了一副移位的面具,而这个单簧管诡异的滑奏线条,其骨干音也属于这个集合的子集!”

    “我现在就站在这里!”范宁抬手指自己,“我演示了如何将一只脚踩在调性的船上,另一只脚却踏入了无调性的激流.‘音级集合理论’这种新的结构胶水,可以用来粘合那些调性逻辑已经无法完全解释的、光怪陆离的过渡段落和色彩性插部!在此,申克体系与集合理论并非互相排斥,而是相辅相成,一个描绘了江河干支流的河床形状,即‘背景’和‘中景’,另一个则分析了部分区域那些最为湍急、充满漩涡的复杂水域,即‘前景细节’!”

    范宁将粉笔扔回台上。

    “所以,即便是无调性音乐,也依旧有属于它的艺术秩序!音级集合理论让我们看到,在勋伯格的决绝、韦伯恩的凝练、巴比特的精密,乃至刚才我描绘的那鬼魅般的夜魇中,这种秩序都是存在的!”

    “噼啪——噼啪——”
    第(2/3)页